
12月18日,由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中南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主辦,新建筑雜志社、華中建筑雜志社、維科產業創新研究院協辦的“聚焦前沿:教育建筑創作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于線上舉行。會議通過分享當代教育建筑創作經驗和研究思考,明晰當前教育建筑創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展望教育建筑發展的趨勢和熱點,為進一步推動教育建筑的建設作出貢獻。
會議由何鏡堂院士致辭,劉剴教授主持,華陽國際設計集團總建筑師、副總裁唐志華受邀出席,分享華陽國際近20年高密度校園設計探索的實踐經驗。

與會嘉賓線上合影

唐志華總建筑師
演講摘錄
01
高密度校園,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深圳作為高密度城市的代表,教育建筑所面臨的現實條件持續嚴峻:人口不斷涌入與巨大學位缺口之間的矛盾;校園規模隨配套設施增多而擴張;建設用地緊張、條件復雜帶來設計難度大。
教育建筑走向高密度,這是城市化進程的結果,社會必然的趨勢,也是深圳在內眾多城市共同需要面對的課題。在重重限制之中,怎樣建構建筑空間,使其不至于失卻對學生成長的關懷,塑造能夠容納身心健康發展的高品質空間,是當下建筑師思考重點。
02
在逼仄的場地,創造開放的空間
深圳市龍華區教科院附屬實驗學校
項目首先面對的,是有限的空間資源與不斷增長的空間需求的挑戰。場地除西側緊鄰城市主干道龍華大道外,其它三面都被高密度的城市空間包圍。
為避免超高層對校園造成的遮擋,學校放置于靠近城市主干道一側,設計采用“窗口”的概念,運用簡潔的格構式語言,建立基本的形態秩序,彩色洞口隨意布置其中,這既是學生多彩的活動空間,也是觀看城市的窗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噪音影響。建筑在面向運動場一側(東側),以“書山疊翠”為設計意向,將資源中心設計成層層退臺的形式,根據校園生活故事線打造不同的空間動態,讓學校在逼仄的場地之中,依然保留開放活潑的氣質,提供可以對話、可以交流的成長空間。



03
以共享理念,消解巨型校園壓迫感
深圳外國語學校寶安學校
項目是102班的“巨無霸”校園,當下深圳規模最大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園的小學部與中學部分別位于兩地塊上,被一條市政道路分開。兩校相鄰的規劃條件,在交通、資源分配等方面都會產生問題。于是項目組提出“地上地下雙重互聯”的城市設計策略。學校地下二層完全打通,兩地塊之間設置位于二層的跨街平臺,形成貫通南北的共享活動平臺,城市道路在平臺下方穿過,互不影響。兩個校區在首層不連通,保證城市道路的暢通。
面對局促用地,設計運用了垂直延伸的策略,包括首層架空,退臺設計、地下空間開發等,希望能達到空間多樣化和土地效益最大化,為學生的成長留下充足的空間。



04
立體復合視角,化解場地高差劣勢
深鐵璟城學校
項目場地內10米高差,其中一半用地位于地鐵蓋上,只能布置運動場。而僅存的地面空間在規劃退線后僅存約不到1.3萬平米,需在此范圍內完成一所6.6萬平米的72班九年制學校,容積率超5.0,建筑設計難度非常大。
因為只能基于10米平臺上設計,設計提出了“天空知城”的方案概念。面對高差,提出“雙首層“策略,利用裙房組成的基座形成兩級地面,釋放大量“地面”活動空間,架空層連接地面,讓校園最大限度在水平方向延展,從而獲得了統一校園空間,也維系了校園與自然環境的親近。垂直方向,采用“多層次空間策略”,組合出“地面-資源中心-架空層-圖書館-空中平臺-教學樓-屋頂花園”7個層次的活動空間,立體的功能重疊帶來高效便捷的功能流線,也讓校園場景更加豐富生動。



05
多層級共享,建立高中園個性
深圳高級中學高中園
面對緊缺學位,“高中園”模式,是一場典型的深圳創新實踐探索。華陽國際負責其中深圳市高級中學高中園的設計任務,高中園由理慧高中(54班)、文博高中(60班)、創新高中(48班)組成。設計確立一條主軸,以“創客中心”為校區核心節點,三座學校的教學樓圍繞其進行布局,再由此向外延展出學生宿舍、田徑操場,以及其他輔助設施。同時,通過“城市級共享、園區級共享、校區內共享”的三層級共享,確立學校與學校、學校與城市之間的邏輯關系,使其成為相互關聯、充滿個性的整體。



///
校園空間,學生成長生活的地點,是其觀念精神、生活習慣的生發之所。即使是在高密城市之中,也應堅守其對使用者的關懷,為學生塑造自由徜徉的天地,也為高速運轉的城市,留存人本主義的空間載體。
注:文中所有信息和內容均為純文化交流所用,非項目實際實施和批復許可,不構成銷售承諾和交付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