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超高層建筑、大跨空間結構發展迅猛,建筑形態愈加新穎,建筑高度、跨度及復雜性不斷增大,結構創新體系和技術不斷涌現,超高層建筑、大跨空間結構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建筑行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12月9日,華·沙龍有幸邀請到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超高層建筑、大跨空間結構領域著名專家傅學怡大師,帶來最新研究成果,并深入交流。


同步到場大咖:深圳大學建筑設計院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廣東省超限審查專家吳兵,深圳大學建筑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廣東省超限審查專家孟美莉;華陽國際設計集團創始人、總裁儲倩,副總裁、集團總工程師張琳,副總裁、集團總工程師王國安等。
演講現場
《混凝土長期收縮變形對鋼管混凝土柱力學性能的影響分析》
雖然鋼管內混凝土環境較好,但在長期收縮變形的影響下,混凝土仍然有徑向收縮的可能,從而引起鋼管壁與混凝土脫粘,鋼管與混凝土內力重分布,鋼管混凝土柱剛度、承載力將有所退化;而鋼管混凝土柱所受到的外荷載是直接作用于鋼管壁,內部混凝土需要通過傳力構件及鋼管與混凝土的粘結作用才能受力。傅大師從鋼管混凝土柱的這兩項顯著特性開始講解,結合現場實測數據和大量不同節點構造的數值模擬對比分析進行了驗證,并得出重要結論,提出設計對策。
《新型內壓外拉開口拱穹頂結構體系設計研究》
以某大型足球場館新型空間結構體系為例,傅大師通過對簡化的單榀靜定結構受力模型進行手算研究,得出其結構參數、內力分布特點,并計算出優化的空間結構形式和構件截面,再對大跨度的拱穹頂結構進行空間有限元整體分析驗證,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概念設計做到極致。內壓外拉新型開口拱穹頂結構是一種新型適用于體育場等大跨開口的屋蓋結構,此結構體系可達到構件彎矩較小、結構剛度較好的設計目標,實現較好的技術經濟指標。
現場交流
華陽結構,歷經二十年,從最初的小團隊小項目到現在大團隊“超高超復雜”項目,逐漸發展壯大。在超高層、大跨空間結構領域,我們持續探索了深業上城、大疆天空之城、皇崗口岸新建工程、深圳灣超級總部集群(萬科/OPPO/中興/恒力)、深圳科技館(新館)等項目。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向大師們學習,不斷超越自我,追求更高更難的挑戰。在這個難得的機會,華陽結構同事以超高的熱情與傅大師面對面近距離互動,傅大師風趣幽默的指導,讓人受益匪淺。
Q1:
傅大師好,關于您講到的拱穹頂結構,我們能不能理解成單榀模型的支座會有一個水平的推力,但是在空間結構里通過外環把推力平衡掉了?
A:
對。重力荷載是長期作用,推力能夠自平衡才是最好的體系,不希望把重力荷載引起的推力傳遞給樁基礎,當然不是百分百被平衡,推力會不會往樁處方向傳力,這個可以做精細的分析,我的想法是盡量不要往下傳。
Q2:
您對科學研究和結構設計不斷創新的動力是什么?如何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對結構創新一直保持這股激情?
A:
我今年77歲,這個歲數沒有退休,還在不斷推動結構往前走,這是我人生的追求。比如鋼管混凝土柱這個課題研究,有很多單位和行業精英參與,我牽頭,大家還不計報酬地加班加點,搞出成果,這個也不容易,說明我還有點小小的魅力,對吧??渴裁茨??就靠大家對事業的熱愛和追求。



長達3小時的交流,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結構的無窮魅力。正如傅大師所說:結構方案和概念的合理決定了它的生命,不能做軟件的奴隸,我們要做結構設計的主人,要把每一個建筑當作我們的子女去呵護和熱愛,要帶著這樣的感情去設計。
更多了解

傅學怡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委員會顧問委員
中建設計集團顧問總工程師
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顧問總工程師
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
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顧問總工程師
深圳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兼職教授
主持完成國內上百項、國外十余項高層超高層建筑、大跨空間結構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項,為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的主要編制人